文/ 黄笃
李迪是中国当代抽象绘画中重要的画家之一。他的绘画路径清晰可见——从繁复追寻简洁,回归到起点。这并非简单的回归,而是本质上的超越,即超越传统,超越约束,超越规定,超越经验。
纵观李迪的艺术系谱,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创作。2015年李迪受北京元典美术馆之邀创作的“中华HB”是其抽象艺术的重要开端。它涵盖了绘画/行为/装置,建构了复合性的艺术形态。2022年李迪创作的“波动”是他抽象绘画的转折点。它突破了绘画的边界——形成了画里与画外、终结与重生的临界点。2023年李迪开始创作“结构·波”系列,确立了个人的绘画语言系统。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艺术家,他避免了深陷历史和现实的漩涡,注重生命意识。“结构·波”蕴含着对抗与共生——“结构”象征理性秩序,由黑白灰所构建的流动的波,是稳定、可控、逻辑化的符号;“波”暗含运动和变化之意——流动性、生命律动和不确定性。结构与波形成了稳定与流动之间的张力。因此,它们形成了这样的关系:秩序中蕴含变化,变化依存于秩序。
李迪重视绘画的虚空感,将画面压缩至冷漠的境界,产生了形式的纯化。他注重空间和时间的渗透性和扩张性。按照法国哲学家雅克·德里达(Jacques Derrida)关于“延异”的观点,李迪的抽象绘画涉及的时间并不是纯粹的时间,而是空间化的时间;他的抽象绘画涉及的空间并不是纯粹的空间,而是在差异中显现的时间化的空间。
李迪的艺术经验积淀体现在把控抽象绘画的内在平衡,即存在与缺失,形式与虚空,想象与冲动,动作与控制。这种解构与重构的方法如同“融超经验”(trans-experience),把不同的艺术语言相互渗透和延伸,最终建构了艺术家新的个性化的绘画语言。